歷史需要敬畏,講解要有章法。規范講解活動,既有助于保持井然有序的觀展秩序,又有助于傳播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知識和觀點。與此同時,博物館如何更好地提供講解服務,也值得深思。
講解應著力挖掘文物豐富的內涵,用生動的故事吸引人、感染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千年鎏金銅蠶,見證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曾侯乙編鐘,體現開放包容、和而不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民族交融……人們走進博物館,不僅期待邂逅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更希望了解背后厚重的歷史、生動的故事。講解是連接文物和大眾的重要途徑。通過引人入勝的講解吸引觀眾走近歷史、感受文化,充分體現了博物館在收藏、展示功能之外,作為社會文化教育機構的重要作用。
講解需因人施講,讓觀眾聽得懂、喜歡聽、記得住。截至2022年,我國備案博物館達6565家。去年,全國博物館舉辦線下展覽3.4萬場,接待觀眾5.78億人次。“千人一稿”無法滿足觀眾的觀展需求,“照本宣科”更難以激發觀眾的興趣。為不同團體制定個性化講解方案、了解孩子的語言特點、根據觀眾意見對講解詞進行創新和完善……國家博物館第一代講解員齊吉祥視觀眾為“衣食父母”,真誠地對待每一位觀眾,講解詞常講常新,因此贏得了不同年齡段、各行各業觀眾的喜愛。
加大創新力度,為觀眾提供多樣的講解服務。當下,博物館講解服務與觀眾旺盛的需求之間仍存在不小的缺口。在維持博物館參觀秩序和開放講解的問題上,已經有一些有益探索。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發布關于規范博物館講解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社會團體及個人在博物館內開展講解服務要經過考核、培訓,博物館將建立白名單,對考核通過者進行規范管理。此外,智能語音導覽、虛擬講解、線上講解等數字化方式,也能更好滿足觀眾需求。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發揮好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的作用,提供更好的講解服務,幫助更多人了解博物館、愛上博物館,是文化惠民的體現,也是文化育人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