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是一道刻度,更是一座豐碑。在海東市,活躍著一批由退役軍人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兵支書”,他們卸下軍裝,建功家鄉,用行動詮釋“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諾言,馳而不息,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排頭兵”。海東市平安區小峽街道上店村黨支部書記孫有春就是其中之一。
孫有春(左一)了解居民生活情況
參與“蘭西拉”光纜建設
在千里戈壁、在十萬大山、在世界屋脊,大規模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轟轟烈烈開展起來。其中,蘭州—西寧—拉薩(以下簡稱“蘭西拉”)光纜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信工程,也是迄今國內外通信建設史上最為艱巨的工程,而孫有春就是這工程建設中的一份子。
孫有春是地地道道的海東人,1994年12月,孫有春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隊的一名偵察兵。
1997年7月2日,他開始隨部隊執行“蘭西拉”光纜施工任務。一路從甘肅省張掖市顛簸來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又在祁連縣民族中學、煤礦,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駿縣民族中學等地住了3天才到了他所在連隊分配的路段,開始了“蘭西拉”工程的建設。
“戰友們都是一字排開,先從5米開挖,當年沒有機械設備,全靠年輕的解放軍戰士人工開挖纜溝,一天下來手上全是水泡。”
七月的青海,紫外線格外強烈,施工條件十分復雜,青海的土質不像南方的土質那樣松軟濕潤,地表都是以礫石為主,挖開草皮后只有30厘米的土層,底下是大大小小的卵石,只能在堅硬的戈壁灘上一鎬一個火星,挖出一米多深的纜溝。
“一個個臉曬破皮了,手上磨出了血泡,胳膊又紅又黑。由于長時間踩在灼熱的戈壁沙石里,加上開挖時的用力蹬踏,鞋底多已被磨穿。”孫有春動容地描述著。
荊棘叢生之路,唯有志者披荊斬棘前行。“當時因為表現突出,破了紀錄,還被軍長接見了。”孫有春臉上掛滿了自豪。
“那會有想過家嗎?”當記者問道,這位錚錚鐵骨的偵察兵的眼睛里閃過一絲不被人輕易察覺的柔軟。“想啊,肯定想啊,我的家就在我的眼前,但我就是不能回家。”
就這樣,孫有春和他的戰友們在這條“戰線上”奮戰一個月后返回了部隊。
勇當鄉村振興領頭雁
2014年年底,孫有春當選為平安區小峽街道上店村村委會主任,自此,他便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
2015年,全國上下打響脫貧攻堅戰。在退伍老兵孫有春的眼里,這是軍令,是戰斗任務,再苦再難,也要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場“戰役”中。
艱難困苦,于汝于成。孫有春回憶道,當時在上店村有一戶“典型貧困戶”叫包維來,貧困的家境到現在還深深刻在孫有春的記憶里——60平方米的出租屋,又擠又窄,進去根本找不到落腳的位置,屋子里亂糟糟的,一股很濃很刺鼻的中藥味彌漫在整個房間。
包維來的母親因病癱瘓在床很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包維來的兒子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喪失了部分勞動力,他的妻子體弱多病,依舊拖著有病的身體去打工。
那一天,包維來眼睛里布滿紅血絲,他對孫有春說:“我真的快要崩潰了。”面對包維來愁苦的面容,一時間,孫有春不知道說些什么,只好對包維來說:“我們一起想辦法,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孫有春懷著沉重的心情走出了包維來家。那天,他就暗暗下定決心,要為像包維來一樣的家庭做些什么。
謀定而動,是軍人本色。從宣傳政策、走訪摸排,孫有春通過民主評議將包維來以及其他3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每人5400元的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到位后,孫有春想讓他們用這筆資金發展其他產業,從而徹底脫貧。
但是當時大家都害怕發展產業會虧本,便一股腦地要將產業到戶扶持資金入股到企業里,保本分紅。
“‘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面對貧困戶抱著‘等、靠、要’的思想,即便一時脫貧,也很有可能再度返貧。”孫有春說。
于是,孫有春開始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戶轉變思路,拓寬產業發展新路子,用5400元的產業發展扶持資金有針對性地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制定出了產業發展規劃并付諸實施。
了解到貧困戶王生彥、孫滿春的兒有汽車駕駛的經驗,孫有春便鼓勵他們購買微型貨車進行道路普通貨物運輸。包維來一家則利用居住一樓的便利條件,開辦了饃饃鋪,生意紅紅火火。
經過一年的幫扶,上店村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且持續增收,2016年年底,順利脫貧。
后來,小峽街道上店村迎來了房屋拆遷安置,大家都住上了敞亮的樓房,但是面對拆遷安置后失地農民就業難的突出矛盾,孫有春多次考察了解后,帶頭發展家庭賓館,并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家庭賓館協會,吸納本村及周邊村135戶村民加入協會,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水平。
除此之外,孫有春積極探索發展前景好、收益高,讓失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帶頭扶持成立海東華盈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云南烏骨羊、藏系羊,帶動10戶農戶發展養殖業,年收益達50余萬元;并幫扶脫貧戶家庭成員李生玲開辦“一線牽青繡工坊”,與青繡數字化經濟總部簽訂訂單分派給繡娘,經濟效益突出,有效助力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
連續三年擔任村主任,他一直盡心盡力,心里時刻裝著群眾,并在2017年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用行動詮釋黨員擔當
2020年新春伊始,一場疫情讓我們的生活按下“暫停鍵”。已經脫下軍裝的孫有春立即給小峽街道武裝部遞交了請戰書,他說:“我曾經是一名軍人,雖然現在脫下了軍裝,但我依舊還是一名戰士,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必須要沖在第一線進行戰斗。”他組織全村退役軍人和年輕黨員成立隊伍軍人先鋒隊,對小區出口、重點防守部位進行值班值守及信息登記,帶頭堅守在“戰”疫的最前沿,發揚退役軍人本色,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樹立了榜樣。
當時情況嚴峻,大家都在恐慌中度日,當接到封控通知后,孫有春第一時間在群里通知,“檢驗黨性的時候到了,是黨員的,跟我往前沖,讓黨旗在疫情防控中高高飄揚。”孫有春毫不猶豫選擇堅守在第一線。
“當時我們住的是帳篷,一住就是63天,20多天不刮胡子,帳篷離家也就100米,但是不能回家,晚上抬頭往家里看看,家里的燈還亮著。”孫有春意味深長地說。
自參加疫情防控以來,他每天到崗,認真盤查出入小區的人員、車輛。小區消毒消殺,一個地方都不放過;每天堅持工作16個小時以上,累了、困了就在帳房里瞇一會兒,餓了就吃一碗泡面。小峽街道領導和其他黨員勸他去休息一會兒,他倔強地說:“疫情防控還沒有結束,躺不住啊。”
回憶當時的情況,孫有春幾度哽咽,“有一次我姑娘給我發來消息說,‘爸爸,我想你了’。”錚錚鐵骨的孫有春說到這里時早已淚眼朦朧,眼淚從他的眼角滑落,他不好意思地轉身擦拭,也許家人就是他唯一的軟肋。
從部隊到農村,從退伍軍人到村干部,從“軍營綠”到“黨旗紅”,無論環境、身份如何改變,愛民、為民的初心不改。“若有戰、召必回!”孫有春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個退伍老兵的軍人本色和共產黨人的使命,讓“退伍不褪色”的信念和誓言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