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曉華 攝影報道
環湖二十二載,越騎越精彩。
隨著2023“中國體育彩票”第二十二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的激情開賽,這個七月,13個國家22支車隊的154名車手相聚在盛夏的高原,在世界海拔最高的自行車賽事中圓夢“環湖”。
似火激情,破風騎行,分秒必爭,永不言棄。高海拔、高難度、高水平的賽事,注定蘊藏著一番激烈和精彩的比拼。
一場賽事沸騰一座城。7月11日第三賽段貴德至互助賽段,途徑平安區古城回族鄉(S206線)、平安街道(G109線、互助路)進入互助土族自治縣境內,舉世矚目的體育盛會又一次與海東這座美麗的城市邂逅,而海東也時刻以自信的姿態、堅定的綠色發展理念擁抱環湖賽。
以城市“精致度”提升百姓幸福感
相比以往的環湖賽,今年賽事升級,已進入國際自盟職業系列賽序列,這在國際自盟競賽體系處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標志著這項自主品牌賽事踏上了新起點,將從各方面實現新的飛躍。
一屆環湖賽,一次全新的體驗。海東,正以嶄新的面貌、全新的姿態迎接環湖賽車手和游客的到來。
在環湖賽即將到來海東之時,記者驅車行駛在平安區至樂都區的109國道時發現,平整寬闊的道路,拓寬了這座城市的發展格局。
作為大眾參與環湖賽事、騎行文化傳播的重要窗口,這個七月,屬于海東市民的“環湖賽夏天”來了。走進樂都區主城區,寬闊筆直的街道、干凈的市容市貌、清新的空氣,更合理的城市布局,無一不體現出這座城市的發展眼光。
基礎設施是城市的筋骨和脈絡。而樂都區和平安區兩個核心城區猶如兩艘停泊在湟水岸邊的巨輪,高樓大廈是它們張開的船帆,似乎已經鼓滿了風,正朝著美好的未來破浪前行。
樂都,人文城市;平安,古驛之城。作為海東城市的兩大核心區,樂都和平安的城市建設成果也在青藏高原得以充分展現,而核心城區的快速發展,也讓海東這座高原新城得以快速崛起。
“以前這里全部是荒灘,如今看到的都是高樓大廈。”站在樂都區城北的墩頂山,雨潤鎮荒灘村村民王先生感慨道。
一座城市是否具有發展的活力,首先要從它的體量上考量。在海東,城市的不斷“長胖”,就充分印證了城市體量的不斷擴大。
“道路寬闊,綠化成片,路寬了、景美了,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了,嶄新的面貌令人倍感自豪!如今的海東,韻味十足……”市民張女士對近年來海東發生的巨變贊賞有加。
海東的變化在道路、在街巷,更在我們身邊……
公園景色美如畫
走進樂都區教育局家屬院,曾經的老舊小區變了樣:停車位規劃有序,休閑涼亭綠植環繞,樓房外墻統一裝了保溫層,樓道內明亮寬敞……得益于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曾經院老、房老、設施老的老舊小區“顏值”大提升。在這個家屬院居住了30多年的業主李先生向記者夸贊小區的新變化:“坑坑洼洼的土路變成了干凈整潔的柏油路,雜亂無章的小區廣場變得寬敞有序,如今,走在小區里,墻白、路凈、燈亮,讓人越看越歡喜。”
一場賽事一座城,賽事依附城市,城市因賽事而興。海東,這塊升騰希望的熱土上,城市設施日益完善,交通路網逐步通暢,城市功能加速提升,投資環境全面改善,市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聚力鄉村蝶變 廣袤沃野繪新景
什么是鄉村振興下的小康?
有人回答“溫飽不愁、具有現金或活期存款!”
有人說道“有房有車、子成龍女成鳳、夫妻感情和諧、兄弟姐妹和睦!”
海東市作為全省鄉村振興的排頭兵,則用“在黨的領導下,各族群眾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產業發展突飛猛進,百姓喜笑顏開”響亮作答。
時間標尺丈量初心,發展刻度檢測使命,黨委政府赤誠為民的滾燙情懷鐫刻在點滴為民實踐中。
沿著自帶“流量”的扎碾公路徑直向壽樂鎮方向駛去,不時有拱棚映入眼簾。潔白的大棚如同散落的串珠,綿延分布在沿途20多公里的引勝溝溝谷里,排列在田間的近萬棟拱棚膜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遠處的高山與農田漸次交錯……呈現出一派產業繁多、生機勃勃的新景象。
這里是全省規模最大的萬棟拱棚基地,也是樂都區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特色,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以蔬菜產業振興樂都區川水溝岔特色農產品走出精品生產戰略,拓寬廣大菜農增收渠道,實現鄉村振興的典型代表。
行至王佛寺村蔬菜拱棚種植基地,便被溫棚里傳出的歡聲笑語所吸引,隨手推開一棟溫棚大門,一股熱浪撲面而來,滿眼望去棚內綠意盎然。
王佛寺村是全省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2012年王佛寺村建成標準化辣椒種植示范區,同年11月王佛寺村的樂都長辣椒入選第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
2014年以來,王佛寺村共建成拱棚623棟進行樂都長辣椒拱棚無公害生產,全村從事辣椒生產農戶達120多戶,占總農戶的93%,現在樂都長辣椒種植已成村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以王佛寺村為代表,在引勝溝綠色產業園的上萬棟拱棚里,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種植樂都長辣椒、紫皮大蒜以及香菜、蒜苗等河湟地區的代表性蔬菜。
2017年,壽樂鎮引勝溝設施蔬菜基地被海東市政府批準為綠色產業園。按照“一軸四區”總體規劃布局,壽樂鎮全力打造集農業生態觀光、農業科普教育和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引勝溝綠色產業園。
從露天種植、靠天吃飯到產業規?;?、標準化、智慧化發展,壽樂鎮擺脫以往傳統農業種植的困境,走上了一條綠色、高產、增收的現代設施農業發展道路。
而這只是河湟大地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百姓增收的一個縮影。
地處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黃河彩籃”,靜靜依偎在黃河臂里,這里不僅是全省人民的“菜籃子”,更是當地群眾就地存儲取款的“綠色銀行”,也是當地鄉村振興的“一面旗幟”。
盛夏的河湟大地,花團錦簇,風光迷人。如今,走進海東市廣袤的農村,處處都能看到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景象。
持續拓寬就業崗位,讓更多貧困人口走出家門實現就業,穩定增加收入;向基本醫療、義務教育、安全住房、公共道路、安全飲水、網絡通訊、美麗鄉村建設發力;加強東西部協作,打造產業基地……
近年來,海東市緊緊把住鄉村振興戰略之機,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邁出了堅實步伐,以奮進之姿態挺進新時代。
向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加速邁進
海東,處在蘭州和西寧兩大省會城市中間,自古以來就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素有“極地門戶·青藏首站”的美譽。
近年來,海東市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夯實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積極謀劃新布局、拓展新業態、建設新高地,推進“旅游+文化”“旅游+農業”等融合發展,做大經濟新增長點,一幅色彩斑斕的全域旅游圖景正在河湟大地上徐徐鋪展。
孟達天池 海東市文體旅游廣電局供圖
為全面推進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行動目標和任務落實,海東文旅人緊盯目標,用情用心用力讓河湟大地的這首“詩”更加溫潤,一心一意讓海東這個“遠方”更加誘人。
伴隨著發展的腳步,河湟大地的文化旅游從悠悠歲月中款款走來,在發展中起步、在探索中前行、在調整中提升,如今已然實現了華麗轉身、精彩嬗變。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海東市文化旅游產業營業收入年均保持在12%的增速,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6735萬人次;累計實施各類項目337個,完成投資135億元,年均投資27億元;累計實施鄉村旅游扶貧項目53個,投資1.53億元;全市新增12家A級旅游景區,總數發展到28家;新增14家星級飯店,總數發展到41家;新增163個星級鄉村旅游接待點,總數發展到261個……
如今,海東各類特色景區景點資源串點成線、串珠成鏈。獨特的自然風光、多彩的民族風情、豐厚的文化底蘊,成就了海東“彩陶故里·拉面之鄉·青繡之源·醉美海東”的金名片。
文與旅相伴,旅因文而興。打造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是推動文化賡續和旅游發展的客觀需要,更是錨定“人文勝地”目標、推動海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樂都城區俯瞰圖 通訊員 孫長斌 攝
海東市立足黃河資源優勢,牢牢牽住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這一“牛鼻子”,精心布局“一圈三線百點”生態旅游發展空間,“一圈三線”全域旅游總格局基本形成。依托現有交通路網,做優做大河湟文化深度體驗旅游圈、鄉村生態暨沿大通河旅游線、鄉村人文暨沿湟水河旅游線、黃河文化旅游風情線,精心打造了平安區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臨津古渡等文化旅游景點,直觀再現河湟古道交融天下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豐富生態旅游線路內涵,積極發展生態觀光、民俗體驗、冰雪體驗、自駕車房車等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豐富生態旅游業態。
文化旅游是城鄉發展的“金名片”,也是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飯碗”。海東市把旅游產業作為鄉村振興新引擎,深度挖掘“旅游+鄉村振興”新模式,挖掘獨特人文內涵,使傳統文化“活”起來,加強配套設施建設,使接待能力“強”起來,不斷強化市場營銷宣傳,使鄉村旅游“旺”起來,以文旅振興助推鄉村振興。
海東市正發揮青海省東大門的優勢,搶抓文旅復蘇的機遇,堅持和合共生,持續提升旅游發展質量的新局面,激活旅游“新興業態”,奮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標桿城市。
我們相信,隨著第二十二屆環湖賽的到來,海東一定會迎來更多的精彩瞬間和動情時刻。
藍天碧水織錦繡 綠染河湟滿目新
人民生活的品質是衡量一座城市發展的重要標準,高品質生活來源于城市的高“顏值”和好“氣質”。
徜徉在寬敞整潔、滿眼美景的大道小街,感受河湟大地的獨特風韻;駐足各大公園,瀏覽那獨具匠心、造型別致的綠色景觀,感悟喧囂中的靜謐;走進三河六岸濕地賞景,品味“水”帶來的無限韻致;登高朝陽山俯瞰,欣賞藍天白云下這座城市的別樣魅力……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
海東市委市政府從建設“生態海東”全局出發,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安全”戰略地位,進一步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努力做到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全面落實建筑工地“八個100%”,全面實施煤改氣,淘汰老舊車輛。重點行業脫硫、脫硝及除塵改造和全市27家鐵合金企業澆鑄環節的無組織煙氣治理基本完成,全市237家“散亂污”企業和67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全面完成整治。
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實施黃河和湟水河重點支流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工程,持續加大涉河“四亂”問題排查整治力度,完成8個縣級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強化涉水企業監管。
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嚴格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和建設用地安全管控,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加快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
以綠為底,著墨生態。這幾年,我們欣喜地見證著海東生態環境向美之變,也深刻感受到海東這座城市“顏值”和生態“氣質”的持續提升,全面加強林草資源管護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生態版圖不斷擴大,內在品質持續提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力”。
如今的海東,田中有城、城中有園、園中有景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初步顯現,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只此青綠,向“美”而行,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發展,一個更加美麗的新海東值得期待。
共育團結花 共享幸福果
海東市總人口173萬,少數民族人口8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0.6%。這里生活著漢、藏、蒙古、回、土、撒拉等19個民族,形成“小聚居,大雜居”分布特征。
樂都區朝陽山片區
海東是一方多民族共生共榮的熱土。在這里,傳頌著各民族親如兄弟姐妹、相互包容、團結和睦、共謀發展的動人詩篇。他們肝膽相照、休戚與共,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似錦繁花盡情綻放。
在這片浸潤紅色歷史文化、具有古老民族傳統的土地上,海東市以“民族團結進步+”為核心,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建成小康同步、民族團結同心、社會和諧同創,積極打好民族團結“和諧牌”,唱響民族團結“進步曲”,澆灌民族團結“常青樹”。
手足相親,團結和睦,是海東各族人民恪守傳承的民族情緣;風雨同舟,守望相助,是海東各族人民齊聲高唱的團結樂章。
走進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撒拉族院落、藏式院落、土族院落、回族院落、漢族院落……一座座飽含濃郁民族特色的院落毗鄰而居,各民族兒女在這里共同經營、共同生活,各民族建筑、美食、民俗文化在這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積石鎮西街村,多年來撒拉、藏、回、漢各民族親如一家在這個村里傳為美談。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村子里的群眾互相來往,相互拜訪,共同祈福祝愿……
這些,僅僅是海東群眾互幫互助、團結守望、相親相愛、民族一家親的生動略影。
近年來,海東市委市政府立足多民族聚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源遠流長,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引領和推動海東發展,解決海東發展問題的戰略牽引和重要抓手,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加快推動發展上,積極搭建創建平臺載體,實施“班彥村移民搬遷”等一批促進民生發展的重點工程,培育“拉面經濟”等一批促進民生發展的特色產業,提升各族群眾幸福指數,凝聚各族群眾“一心向黨、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的強大合力。
種下石榴籽,澆灌民族花。從祁連山南麓到黃河之濱,從湟水谷地到阿依賽邁山腳,無論是在鄉鎮、學校還是機關,各族群眾以博大的胸懷,像珍惜眼睛和生命一樣珍惜民族團結,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凝聚力量,在河湟大地齊心協力繪就著一幅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的壯美畫卷。
“56個民族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種語言匯成一句話……”今日之海東,處處新風貌新氣象,經濟發展活力迸發,產業發展物阜民豐,民族團結籽籽同心……
回首過往,踏歌前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海東各族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為奮力建設青藏高原山水田園、生態綠色、宜業宜居、創新活力、城鄉統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海東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