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zzowu"></optgroup>

  • <track id="zzowu"><em id="zzowu"></em></track>
    <code id="zzowu"><xmp id="zzowu"><ruby id="zzowu"></ruby></xmp></code>
    <legend id="zzowu"><li id="zzowu"></li></legend>
      <legend id="zzowu"></legend>
        <ol id="zzowu"><blockquote id="zzowu"></blockquote></ol>
      1. 海東日報首頁

        七彩互助熱情相擁環湖賽

        2023-07-11 10:07:39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互助縣威遠鎮全景

        □本報記者 巴迎桂 攝影報道

        最美人間七月天,當第二十二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的車輪穿山過河,來到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土鄉,這座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城市景象在人們眼中一覽無余。

        環湖22載,其中,二十屆比賽賽段途徑互助縣,鐘情土鄉。今年,互助縣再次以美麗的市容市貌、完善的配套設施、貼心的服務保障歡迎比賽選手及各方賓朋,以自信、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環湖賽。

        人們都說,這是一座城與一項賽事的雙向“奔赴”。的確如此,在今年環湖賽第三、第四賽段即將到互助縣之時,記者再一次來到這座高原小城看到,主次干道,環境干凈整潔;十字路口,車輛行人秩序井然;公園廣場,風景如畫心曠神怡,感受到了土鄉兒女在黨的光輝指引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煥發新活力,“非遺”盤繡煥發新光彩,蔬菜種植煥發勃勃生機。讓我們一起看看,互助縣做了怎樣的努力來迎接這場扣人心弦的比賽;而環湖賽所到之處,又為互助縣播下了怎樣的綠色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的種子。

        “老賽事”煥發城市新活力

        7月5日,距環湖賽開幕不到3天。經過綜合整治后的互助縣青稞酒文化廣場上早早迎來了晨練的市民,他們或在空地上鍛煉、或在林子里散步、或在花壇邊休憩,享受著清晨的靜謐和城市的美好。

        公園一角,環衛工人正在進行場地清掃,為環湖賽的到來做著最后的準備。寬闊筆直的街道、干凈的縣容縣貌、清新的空氣,更合理的城市布局,體現了一座城市的發展眼光。

        互助,正以積極的風貌迎接環湖賽車手和游客的到來。走在廣場邊的人行道上,放眼望去幾百米已找不到一個占道亭棚,花壇、垃圾桶全部換了“新裝”,路邊還劃出了專門的車輛停放區;經過改造,青稞酒文化廣場的建筑露出了清晰的“天際線”;另一側樓宇的周邊整治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而這只是互助縣市容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的“冰山一角”。

        據互助縣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互助縣聚焦“環境整潔美、文化生活美、綠色生態美、文明風尚美、安全和諧美”的目標,有序開展市容市貌集中專項整治行動,強化城市網格化管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明顯改觀,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提升。

        幾個月來,互助縣扎實開展市容市貌集中專項整治行動,規范倚門經營門店345家次,拆除違規設置廣告牌40余處、燈箱廣告30余處、亂涂亂畫200余處、破舊橫幅20余條,整治建筑工地圍擋600余平方米,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現如今,互助縣將以全新的面貌和一流的城市形象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辦賽事”亦是“建城市”,在探索城區功能品質提升的進程中,互助縣正在展現它的標桿氣度,實現著自身的蝶變升級……

        “小產業”煥發行業新光彩

        每年的環湖賽現場,在互助縣威遠鎮的地標性建筑鼓樓周邊,早已被群眾圍得水泄不通。

        伴隨著群眾的歡呼聲,來自互助縣各地的繡娘們頭戴彩色氈帽,身著土族婦女特有的七彩花袖衫,同時還在腰間佩戴著鮮艷奪目的土族盤繡小佩飾,踩著歡快的節點,手捧哈達,不僅在現場為參賽選手們吶喊助威,還向眾人展示她們依托指尖技藝創造出的美好幸福新生活。指尖上的這門技藝就是“非遺”土族盤繡。在互助縣東溝鄉姚馬村索蘭卡民族工藝品有限公司的繡坊車間,工坊里十幾位繡娘低著頭畫稿描樣穿針引線,她們都是附近的農戶,同時也是該公司的員工。其中,去年在環湖賽現場吶喊助威的胡宗花就是她們當中的一員。

        胡宗花告訴記者,以前家里主要靠種莊稼、養殖為生,全家五口人一年的收入只有1萬元,生活過得很艱辛。“現在有時間就會過來做刺繡,不僅離家近,還能方便照顧家里,每月還有三千多元的工資。”這些變化,都源于胡宗花加入了盤繡工坊。

        據介紹,該公司通過計件工資的方式,和繡戶簽訂訂單協議,統一制作,統一銷售,吸納附近農戶就業。繡娘在公司上班時間自由,可以自主安排去工坊工作的時間,既不耽誤家里的農活,也能利用閑暇時間掙工資。

        目前,互助縣僅盤繡生產企業、基地、經營戶達34家,繡娘7000余名。自2020年以來,互助縣全縣加工生產盤繡產品10萬余件,銷售收入達2200萬元,盤繡產業已成為助推當地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巧手產業”, 繡出了“彩虹故鄉”的幸福生活。

        為進一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助縣著力增強全社會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由互助縣教育局和互助縣文體旅游局共同發起“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讓土族盤繡、土族花兒、宴席曲、民間小調等一大批優秀的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在校園里進行活態展示,調動了全縣師生學習傳承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使更多青少年加入到了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隊伍中,讓優秀民族文化大放光彩。

        “小基地”拓寬群眾致富路

        七月的互助,田間麥穗隨風起舞,悠然翩躚。行走在互助縣臺子、南門峽、丹麻、林川、塘川等鄉鎮,兩邊不時閃現上千公頃“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當前,西生菜、苦菊、菜薹等各類蔬菜陸續搶鮮上市,成為了互助“五張名片”之一“七彩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好見證。

        近年來,互助縣積極打造“七彩農業”品牌,立足高原冷涼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供港澳”蔬菜產業,進一步完善“產、供、銷”一體化鏈條,走出了一條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發展新路子。

        眼下正值夏季各類蔬菜陸續成熟時節,近萬畝“供港澳”蔬菜搶鮮上市,實現訂單種植銷售,豐富了深圳市民和港澳同胞的“菜籃子”。

        記者在互助縣紅崖子溝鄉老幼村、臺子鄉下臺二村蔬菜基地看到,田野里種植的上百公頃“供港澳”西生菜、苦菊、菜薹等蔬菜長勢喜人,目前已陸續采摘上市。

        田間地頭村民忙著采挖、分揀、打包、裝車,搶鮮“蔬”出的高原無公害蔬菜深受深圳和港澳市場青睞,當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供港澳”蔬菜種植產業,也輻射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老幼村村民楊玉國高興地介紹道:“這兩天,蔬菜市場緊俏,物流快速,信息暢通,訂單種植給我們吃下了‘定心丸’,72個小時港澳人民的餐桌上就會出現我們的‘互助味’。今年第一茬‘供港澳’蔬菜長勢好,每公頃生菜、苦菊能采挖三四萬公斤以上,采收后立即進行第二茬復種,每公頃收入達10余萬元。”

        據了解,互助縣是青海省首家通過備案和認證的“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自2019年以來,先后在全縣建立“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近萬畝,主要種植生菜、菜薹、火焰參、羽衣甘藍、西蘭苔等蔬菜品種,共輸出各類蔬菜2萬余噸,產值達4000多萬元,“供港澳”蔬菜的種植為“七彩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互助縣進一步加大互助“供港澳”蔬菜基地建設和產品輸出力度,重點在臺子、南門峽、丹麻、林川、塘川等鄉鎮建立“供港澳”蔬菜基地10個,面積達800公頃。預計兩茬可生產蔬菜2.4萬噸,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供港澳”蔬菜種植已成為助推互助縣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強勁動力和引擎。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这里只有精品,国产无码sm视频在线观看,欧美 亚洲 日本,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爽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