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視野
-
天鵝之城的生態答卷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氣勢磅礴的黃河以水為線,將山西平陸與河南三門峽分隔兩岸。山西平陸縣位于晉、豫兩省交界處,擁有占地60
-
新能源汽車夏季使用常識
盛夏到來,持續高溫,雨水變多。夏季天氣會給新能源汽車帶來什么影響?使用新能源汽車又有哪些注意事項?最重要的是充電安全問題。中國電子
-
32億年前的天然石墨烯現形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18日報道,日本科學家在南非一座地下金礦里的32億年歷史的巖石內,首次發現了天然形成的石墨烯,這將有助科學家
-
我國655片主要沼澤有了“電子檔案”
沼澤是自然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我國科研人員在沼澤調查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摸清了我國655片主要沼澤的底細,并為其建立了電子檔案。
-
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生理學家朱玉賢——持續探索伸長棉纖維的密碼(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
2023年4月,朱玉賢院士在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實驗室做實驗。王郭驥攝人物名片朱玉賢:1955年生,中國科學院院士?,F任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院
-
廣譜抗根腫病基因“衛青”:植物體內點“烽火”,搭建屏障攔病菌
根腫病是一種由根腫菌引起的土傳性植物根部病害。根部腫塊會限制水分和營養物質的運輸,從而使染病植物的地上部分因缺水萎蔫,直至死亡,最
-
中國治沙把沙漠變綠洲
荒漠不是病,荒漠化才是病,荒漠化得治。目前,我國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擴展態勢,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土地面積分別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
-
太空中有了一顆“樊錦詩星”
近日,樊錦詩星命名、樊錦詩基金設立暨樊錦詩從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談會在敦煌研究院舉行。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
-
迄今最高分辨率人類胚胎發育圖面世
美國研究人員使用熒光染料和激光顯微鏡這兩種常見的實驗室工具,實時拍攝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人類胚胎發育圖像。發表在最近《細胞》雜志上的
-
我國水稻智能育種邁入4.0階段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我國的水稻經過育種技術創新,正在邁入智能育種的4 0階段。4 0階段是利用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進行基因編輯的智能育種階段
-
海洋底棲動物種群生態修復評價有國標了
4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獲悉,由自然資源部北海生態中心負責牽頭制定的我國首個海洋底棲動物種群生態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國家標準《海洋
-
將二氧化碳“扣”在海底“巨碗”下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是指將二氧化碳從工業過程、能源利用或大氣中分離出來,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層,以實現二氧化碳永久減排